变压吸附制氮机工作原理是什么?
变压吸附制氮机(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,简称 PSA 制氮机)是利用吸附剂对不同气体分子的 “选择性吸附” 特性,通过周期性改变压力实现氮气与氧气等气体分离的设备,其核心原理可概括为 “吸附 - 解吸” 的循环过程,具体如下:
一、核心原理:吸附剂的选择性与压力依赖性
吸附剂的关键作用
变压吸附制氮机的核心是碳分子筛(CMS),这是一种具有微孔结构的吸附材料,其孔径(约 0.3-0.5 纳米)恰好能对空气中的氧气(O₂,分子直径 0.346nm)和氮气(N₂,分子直径 0.364nm)产生 “筛分效应”:
这种 “选择性吸附” 是分离的基础。
氧气分子直径略小,更容易被碳分子筛的微孔吸附(物理吸附,无化学反应);
氮气分子直径稍大,吸附能力远弱于氧气,会优先通过吸附剂层。
压力对吸附能力的影响
碳分子筛的吸附能力与压力正相关:
高压环境(通常 0.6-0.8MPa)下,吸附能力增强,大量氧气被吸附在碳分子筛表面,氮气则因吸附量少而作为 “产品气” 流出;
低压环境(接近常压或负压)下,吸附能力减弱,被吸附的氧气会从碳分子筛表面脱离(解吸),使吸附剂再生,恢复吸附能力。
二、工作流程:双塔循环实现连续制氮
为保证氮气的连续产出,PSA 制氮机通常采用双吸附塔(A 塔和 B 塔)交替工作,配合阀门控制完成 “吸附 - 均压 - 解吸 - 冲洗” 的循环(单塔周期约 60-120 秒),具体步骤如下:
1. 吸附阶段(A 塔工作,B 塔再生)
压缩空气经净化处理(除水、除油、除尘)后,从底部进入 A 塔。
在 0.6-0.8MPa 的压力下,空气中的氧气、二氧化碳(CO₂)、水分(H₂O)等被碳分子筛优先吸附,氮气因吸附量少,从 A 塔顶部流出,经流量计、分析仪检测后,作为成品氮气输出。
此时 B 塔处于 “解吸阶段”(见步骤 3),为下一次吸附做准备。
2. 均压阶段(能量回收)
当 A 塔吸附接近饱和时,系统自动切换阀门,A 塔内的高压氮气部分回流至 B 塔(此时 B 塔处于低压)。
作用:① 利用 A 塔剩余高压氮气为 B 塔升压,减少后续进气能耗;② 降低 A 塔压力,为其解吸做准备,同时减少 B 塔再生后的残留杂质。
3. 解吸阶段(A 塔再生,B 塔工作)
A 塔泄压至常压(或抽真空至负压),碳分子筛因压力降低,吸附能力下降,之前吸附的氧气、水分等从微孔中脱离,随少量废气从塔底排出(称为 “逆放”)。
同时,B 塔开始进入吸附阶段(重复步骤 1),产出氮气;部分成品氮气会被分流至 A 塔,进一步冲洗残留杂质(称为 “冲洗”),确保 A 塔再生彻底。
4. 循环交替
两塔通过可编程控制器(PLC)控制阀门自动切换,交替进行 “吸附 - 均压 - 解吸 - 冲洗”,实现连续、稳定的氮气产出。
三、关键特点:高效分离的核心保障
快速循环:单塔吸附时间短(30-120 秒),避免吸附剂饱和,保证氮气纯度稳定(通常可达 95%-99.999%,通过调节参数可灵活控制)。
无需化学试剂:仅通过物理吸附与压力变化实现分离,无二次污染,能耗主要来自压缩空气(约占总能耗的 80% 以上)。
自动化程度高:全程由 PLC 控制阀门切换,无需人工干预,可根据用气需求自动调节产气量。
总结
变压吸附制氮机的本质是利用碳分子筛对氧、氮的吸附差异,通过 “高压吸附氧气、低压解吸再生” 的双塔交替循环,从空气中高效分离出氮气,具有流程简单、产气快、纯度可调等优势,广泛应用于化工、食品、电子等行业。
					推荐
					
				
				- 
				    	
					    	
				    	 - 
				    	
					    	
					    	QQ空间
 - 
				    	
					    	
					    	新浪微博
 - 
				    	
					    	
					    	人人网
 - 
				    	
					    	
					    	豆瓣
 
